400-088-1900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聯系客服
2023-02-16 作者:道生 來源:道生醫療
自古以來,植物中草藥主要是野生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臨床和醫療保健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大量的中草藥逐漸從野生向栽培轉變。
經過以化學農業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的發展,中藥農業滿足了用藥的需求,但也不得不面對快速發展帶來的耕地非糧食化、品質失控、安全威脅擴大化等挑戰。為了解決中藥生產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中藥生態農業的實踐和探索應運而生,已成為中醫藥發展的必由之路。
扎根中醫生態農業,不辜負山清水綠
中藥生態農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市場競爭優勢。中藥材的產地和市場大多在中國,其生產、加工和使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基本掌握在我國科技工作者和勞動人民手中。
相關專業人士表示,通過系統的產業和市場設計,以及中醫綜合診斷系統的推廣使用,一定會克服生態農業早期人力物力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問題,不僅能快速實現中藥材產業的高品質升級轉型,還能不斷增加農民的綜合收益。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發布后,許多自然生境中藥用植物分布的山區林地和荒坡野地等更加成為中藥生態農業的首選。中藥生態農業不僅解決了臨床用藥安全問題,還解決了經濟作物與糧食爭地的問題。
可以說,它不僅滿足了市場和人民群眾對優質藥材的需求,也滿足了藥農發展經濟和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因此,中藥生態農業每年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2019年,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被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繼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藥生態農業已成為我國中藥農業的國家戰略。2020年,陜西、云南、甘肅、福建等地相繼出臺深化實施措施,推進中藥生態種植。同年,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還要求各省組織實施中藥生態種植技術和中醫診斷設備的整合和示范推廣。
202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部發布了“地道藥材生態種植與質量保障”項目,支持全國中藥材生態種植,推廣使用中藥質量可追溯性體系。中國中醫藥科學院中醫藥資源中心負責相關技術指導工作。
2022年,中藥農業領域第一個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中藥生態農業產業服務團獲農業農村部批準成立,聯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現代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中心等全國30多個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組建而成,為全國中藥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對接交流、聯合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應用、產學研對接、標準制定、科普宣傳、人才培訓等服務。
中醫理療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物理因素對人體產生有利反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也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因素通過局部直接作用和對神經和體液的間接作用引起人體反應,調節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等。以下是中醫理療行業的分析。
面對當代多元文化的沖擊,中醫文化的發展應該具備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中醫藥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應該具備三種能力:解釋、對話和服務。中醫文化需要三種能力來連接多元文化。
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白天漸長,氣溫趨于上升,降水趨于增多。一年之計在于春。做好立春養生工作,可以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指出,中醫藥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事業的基礎和靈魂。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中醫藥文化如何對接當代多元文化。
如何進一步準確把握中醫文化的內涵,正確理解中醫文化的轉型發展,對促進中醫文化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么中醫藥文化如何轉型?
為什么中醫藥文化會發生轉型?如何轉變?它是為了保持它的原生態嗎?還是需要調整到當代社會可以接受的狀態?目前,中醫藥文化迎來了新的機遇,具有新的歷史意義。那么接下來看看中醫藥文化為何轉型?